企业“战略”是什么、如何定、谁来定

2018-03-15 11:35 

1.jpeg

本文来自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、参谋长曾鸣在湖畔大学上的课堂演讲:

今天我只是一个教授,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,就阿里作为一个案例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?

企业之道,讲到最简单,就两个字“人跟事”,这是一个动态的匹配。战略也好,管理也好,就是在找动态的平衡。刚开始阿里并不能找到很好的人,但是事情做好了之后,你会吸引更好的人,更好的人来了你能做更大的事情。这个本身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。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企业内部一定会有新旧矛盾。因为你不可能做到人才一步到位,人跟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。

如果有可能人才超前配备肯定是有好处的,这个超前配备不是靠钱吸引来的,的确是靠使命和愿景吸引来的。这个中间,马云能够很早吸引蔡崇信,后来吸引我和卫哲这批人,的确是因为这个事情本身特别的有意义,马云是真正的相信这件事情,我们也相信这个事情,然后大家才能走到一起来。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这个东西的确是吸引人的关键。你如果要想在格局没到,靠钱靠事吸引不了人的时候,只有靠理想。

战略制定的前提

所以,我想跟大家讲的第一点,就是战略是基于你对未来的判断的。所以,愿景是你战略制定的前提。愿景错了,战略一定错了。第二个,我怎么形成愿景?我怎样才能够比别人愿景更好一点。有方法,但是没有捷径,说穿了都是常识。

那愿景怎么去做?第一,你一定要在最前沿。你要想看清未来,你就得在最前沿去游泳。你不在那里游泳的话,你是感受不到未来的。春江水暖鸭先知,你得在水里头泡着,你才能感受得到。

然后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09年,阿里巴巴讨论我们未来的移动战略:我们到底移动互联网制定什么战略?这个当时有很多选择。淘宝无线化,肯定是个选择,这个我们一定要做的。做好无线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,这个比淘宝无线化要难,但是这个也是一定要做的。这两个都做完了以后,移动互联网这个大饼我们要不要去切,这个当然前提是有使命在里面。我们说要在移动互联网里面占据持续的影响力,那么剩下的选择就是做什么,我们当时选择了做操作系统。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,到今天都还没有完全走出来。但是为什么选操作系统?因为我们当时对未来看得没有那么清楚,谁也说不清楚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。那时候移动互联网也刚开始,不要讲现在的IOT、人工智能这些都没有。

就说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怎么判断。我看不清楚未来,但是我能看到一点,就是这个行业最牛的两家公司就是控制了操作系统的公司。那我如果不参加操作系统的这个游戏,我不在最前沿的话,我只能是跟随者,将来这个行业变成什么样,我都没办法去感知。我只能是别人定了游戏规则,我参与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跟上,这一步再跟不上,后面就步步跟不上。所以是咬着牙,硬切到操作系统,中间有非常非常多的艰难跟曲折。但是做了两年,突然发现有了这个东西以后,你可以做智能家居,可以做自动汽车,可以做IOT。因为所有的东西,都有一个把硬件跟软件,软件跟服务串起来的那个界面,那个界面就是OS。所以你不懂操作系统,你就没有办法对产业链进行布局,你就不是这个生态圈的主导者。所以,站在那一个浪尖,你就能看到在下一浪打过来的时候,你能有感知。所以,第一步就是冲在最前面,只有冲在最前面,才有这个体会。

第二个,就是多想,不能傻干。干了以后还得想这到底意味着什么。别人为什么要做这个,他背后是什么。所以那个时候就很有意思,我们公司的CTO,叫王坚,底下同事经常来汇报的时候讲,我们一定要做这个,OS一定要做这个,云计算一定要做这个,因为谷歌做了,微软做了。他都会把他当场批斗劈头盖脑地骂回去。“你不要告诉我他们做了,你就要做,你得告诉我,我们为什么要做?就是你得去想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”

所以,也是很有意思,我在03年到06年之间,做阿里巴巴的战略顾问,大概3-4个月左右会到这边来开一次战略会。经常是一天到两天,我来的时候经常想,这次会没啥可开的,能讲的都讲完了。那时候阿里巴巴业务也不复杂,就那么点事情,就觉得没啥可开的。但你会发现,真正把一帮对公司业务很理解的人关在一起两天讨论未来的时候,总有一些很精彩的东西是你事先没想到的。所以,你愿不愿意投入到务虚的未来讨论,这件事情本身是很重要的。

战略是什么?

另外跟大家讲一个体会,很重要的体会,就是战略不是董事长脑子里头的想法,这个很关键,战略至少是VP能开口说出来的那张图。

这个事情我有两个很典型的案例。原来去公司内部做培训的时候,我最喜欢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大家先拿一张纸,把你们的战略写下来。我做了20几家公司,大概只碰到过一家20个人的公司在培训时写出来的公司战略是一样的。绝大部分公司能够写出来的是我们今年的销售目标,我们要做行业第一,大概能写的就这两三个东西。我唯一看到那个完整地写出战略的那个团队,写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一样。这个是它当时后面执行力那么强的一个基础,是因为战略共识。

第二个很有意思的例子,就那个时候去跑案例的时候,你只要跟董事长聊天,董事长总是讲一句话:我们公司啥都好,就是缺人。然后你聊四个副总裁,你会发现至少三个副总裁跟他讲:我们公司战略不清楚,不知道老大想什么。很有意思,因为我那段时间跑的很密集,经常两天跑一个公司,副总都是这么讲的。我当时就觉得很困惑,后来意识到一个问题,董事长想的东西很多都是停留在脑袋里头的,他觉得自己想明白了,他甚至觉得自己讲清楚了。但是,就像我刚才讲到的,大部分的公司,大把的时间是在处理日常事务中。就是说,很多关于战略的讨论没有三个小时,甚至是一天的有质量的时间保证是谈不透的。所以,大家能够在一起吵一次,真正吵一次很多事情才能吵透。

谁参与战略讨论?

我跟马云这几年磨下来,我一开始是很理想主义的,我觉得公司至少总监以上都要谈战略。马总一直觉的只要上面的人谈战略就好。最后空在中间了。我觉得,核心业务的人是一定要参与战略讨论的,因为这才有真正的客户感觉。很多时候,很多公司的战略谈不下去,谈不到点上的原因是没有人把客户真实的声音带到这个桌子上来,大家其实是空对空。

这个非常非常重要。这个事情我有过一次很惨痛的教训,就是我来阿里之后几年,大概09年的时候,战略制定的这一套都很熟悉了。我们公司出去的人,大家可能碰到过,基本上讲起来都一套一套的,战略怎么制定,产业中局怎么弄,这些都会讲。然后做起来也蛮像回事。但那一年我们有个业务部门,就阿里巴巴B2B的业务战略弄了半年,怨声载道。我就搞不清楚,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。后来我下去摸情况才发现,就是我刚才讲的问题。参加讨论的不懂客户,他们不能拍板。所以战略的讨论越拖越长。而懂业务的又没有办法参与这个决策的流程。所以他也觉得很郁闷,最后变成战略是你们定的,KPI是你们给的,我不证明你是错的就很对得起你了。他根本不会去全力以赴地证明这个事情是对的。所以核心业务人员参与战略讨论这个很重要的好处是:这是他自己定的事情,他会用心去做。

第二个,谁来参与战略,这个跟公司的业务有关。互联网的公司为什么会倾向于让更多的人参与战略的讨论?是因为本身第一个,公司相对扁平化,第二个,业务变化多端。整个业务都是新业务,老大也没有足够的经验。很多相对传统的行业经验够你做足够的判断,所以不用听太多的东西。就是说你的经验是越积累越厚的。但是互联网因为变化太快,很多时候你的经验三五年之后就不管用了。所以,你一定要听新的东西来返哺整个的过程。所以我简单地总结一下,战略思考的过程中,第一个重要的是愿景。你重要的是去做去想,干中想,7分是战,2分是略,但是没有这2分你啥也不是。那么还有一个很有帮助的就是说,要有一定的广度跟深度。企业家到了最后,其实我们讲格局。讲事讲战略的时候,两个字是经常提到的,眼光跟格局。眼光怎么来的,你看得足够深;格局怎么来的,你看得足够广。

战略发展的三个阶段

大家一般讲战略好像会把战略当作一个简单的定义,后来我意识到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战略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我把它分成尝试期的战略,成形期的战略,扩张期的战略。这三种战略是完全不一样的,就像大家有时候会问小企业要不要战略。其实是在不同的阶段它的战略特征不一样,需要的战略打法不一样。

所以,从阿里发展的角度,我做了一个简单划分,你会看到我们命比较苦,前后经历了三个周期,调好了又要变。阿里的尝试期就是99年到01年,其实只是知道互联网对贸易有帮助,怎么做其实并不清楚。但是到了02年就初步地摸到了感觉,开始知道什么产品客户需要,怎么样开始收费,我用什么方式开始去扩张。所以,02年到03年是战略摸索成形的时候。04年到06年是第一次战略的突破,开始快速执行。第三个阶段是最舒服的时候,怎么看都顺,怎么打都对。因为模式也对了,人也对了,就是一个扩张的时候,但是很快发现B2B第一浪过去了,因为互联网又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。所以这个时候B2B开始进入尝试期,重新回炉。

但是这个时候,淘宝开始进入战略成形期,淘宝经过这几年的打磨,慢慢找到了感觉。08年时,淘宝第一次过一千亿,但是到12年的时候,淘宝就过了一万亿。12年到16年,又过了3万亿。所以,08年到12年是淘宝高速发展的第二个从战略成形到战略扩张期。淘宝走完了这个周期。其实从14年开始,淘宝又进入下一轮的战略尝试期,因为淘宝要升级,未来的无线时代,甚至是智能时代的电子商务怎么走。

所以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,不同的时候战略的打法是完全不一样的,所以我后来总结了一下,战略尝试期是一定要允许混乱的,包括大家刚才讲的,战略讨论的时候谁参与,这个时候基本谁都在参与,有一嘴说一嘴,因为大家谁都看不清楚,这个时候混乱统治一切,不要怕乱。你在做很多尝试,本质上你在做实验,很多时候是由下而上。淘宝是非常典型的草根野蛮生长,产品经理主导,自下而上的成长。

但是这个时候怎么不乱得失控,靠的是愿景,愿景把大家拢在一条线上,目标是一致的,大方向是清楚的,怎么做是不知道的。怎么做?就去试,试到最后发现,战略成形期大概这个方向是对的。这个时候开始要控制混乱,那么这个时候要的是共识,战略共识。本来三个团队去试三个方向的,这个时候要对另外两个团队说,这条路我们不走了,你们回过头来,这条路是对的。这个时候大家肯定有不同的意见,要把大家往一个方向去拢。这是一个共识期,这个时候要落到战略,就是我刚刚讲的要写在纸上,高管大概都一致的这个战略,这个时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思考,开始成体系地讲清楚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,我要怎么做,关键点是什么。

这个时候开始需要互动了,就是至上而下跟至下而上这两个要在中间碰了。上面的人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收拢,去共识跟建设。这个时候很重要,这个时候老大是不能脱手的。很多时候企业出问题是这个地方老大脱手太早,他觉得理清楚了可以放了,但其实很少有人有战略能力、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可以执行的东西。老大跟高管能放手的时候是战略扩张期能放手,这个时候模式已经成形,要的是聚焦,要的是效率,要的是纪律性,这个时候可以至上而下,指哪打哪,可以有很具体的KPI。因为我也知道KPI是什么,KPI一清楚,执行就很简单,这个时候你可以放手。所以,不同的发展阶段,整个的战略思考方法是很不一样的。

所以,我后来意识到大家在外面讲战略的时候,为什么有时候鸡同鸭讲,讲不到一起去,因为你在讲不同阶段的战略。用的打法是完全不一样的,这个很关键,从表现上来看,尝试期公司就相当混乱,但是到了战略扩张期就要很聚焦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bjtwzx.com/47.html
关注我们: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天武咨询的公众号,公众号:twzxjt
版权声明: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发表评论


表情